&esp;&esp;不知道过了多久,原本只是静静地在黑暗中感受着彼此的呼吸和掌心传来的温度的千羽的没有和灰原哀扣在一起的那只手突然动了。“我把毯子打开一个口,要不然都没办法观测了。”
&esp;&esp;“看这个天文望远镜要把眼睛贴上去的吧?”灰原哀听着千羽的手拨动着毯子的声音问道。
&esp;&esp;“我昨天在天文望远镜末端连了一个潜望镜,我只需要把潜望镜伸进来就可以——天文望远镜本身的角度也可以通过我连接上去的传动手柄进行操控。”千羽这样说着,将毯子打开了一个小口,之后将自己的身体挡在了风口和灰原哀之间。“等我一下,我把手柄和潜望镜拉进来。”
&esp;&esp;片刻之后,灰原哀发现一个单管潜望镜被拉到了自己面前。“这个是你的潜望镜管,像潜艇上的观察员那样用潜望镜就可以了。”当灰原哀用双手握住潜望镜管,将眼睛抵在了潜望镜管上——映入眼帘的是璀璨的星空。
&esp;&esp;“我看看位置……”千羽同样也将另外一根潜望镜拉到了自己的方向,开始观测星空。“唔,看起来需要调整一下位置。”
&esp;&esp;这样说着,千羽开始转动手中的手柄,灰原哀随即便看到自己眼中的星图正在缓缓移动。大约旋转了30秒之后,屏幕才停了下来。
&esp;&esp;而此时,呈现雪白色的木星就这样出现在了视野正中,这个大家伙的体积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几乎占据了整个望远镜的视野。
&esp;&esp;“你放大了多少倍?”灰原哀问道。
&esp;&esp;“500倍,”千羽回答道。“幸亏我们是在这艘飞艇上,否则就算放大到这个倍数也用不上。”
&esp;&esp;对于地球上的望远镜来说,放大倍数并不是决定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决定这一点的其实是另外一个概念——视宁度。这个概念代表着观测目标遭到大气湍流的干扰而开始模糊并闪烁的量化程度,虽然这个概念并不会决定观测到的星球会被放大到什么程度,但却会直接决定这个被观测到的图像有多清晰。对于一般的地面观测者来说,视宁度限制了他们的观测质量,空有专业级别的天文望远镜也经常无法获得优良的观测效果。虽然据说美国开始试验一种名叫自适应光学技术的新科技,据说能有效视宁度的问题,但这项技术目前还仍然没有普及,在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方面距离民间观测者层面的普及更是遥遥无期。
&esp;&esp;但是,拜这艘飞艇所赐,他们并不会遭到地球大气的过度刁难——他们的飞行高度已经将对流层踩在了脚下,而同温层的大气条件远远没有在它身下的对流层那么喜怒无常。只要他们的天文望远镜理论上能够提供那么清晰的效果,那么他们就能看到那么清晰的效果。
&esp;&esp;就像现在,500倍的放大倍数为灰原哀和千羽提供了他们此前都从未亲眼看到的清晰画面——如果是在地面那样糟糕的视宁度条件下,他们或许同样能看到这样巨大的木星,但边缘恐怕会是不断波动而且相当模糊的,他们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糟糕的天文条件下观测到之前a碎片碰撞时出现的那种虽然很显眼,但仍然并没有显眼到能够克服地面那种恶劣的视宁度条件。
&esp;&esp;当然了,放大到500倍也是有弊端的,比如……
&esp;&esp;“这个东西是不是在动?”灰原哀有些疑惑地询问着。
&esp;&esp;“是啊,”千羽点头。“我还没有把这个手柄的电动部分安装到他们给我的备用马达上呢——因为我们并不需要像那些摄影师们一样长时间保持稳定对焦,所以也就不需要把这个比较难装的东西搞上去。”
&esp;&esp;正如他们所面对的状况那样,由于木星每年会旋转略多于30度,在500倍的放大之后就相当于每秒钟偏转18角秒,这会导致在长期上来看的话,高倍放大的景象会不断偏移,并导致不跟着这些星星旋转的望远镜无法通过长时间曝光来获取足够有质量的图像。当然了,对于他们这样只需要观察大约30分钟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esp;&esp;“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太暗了?”千羽突然问道。
&esp;&esp;“还好……”灰原哀摇了摇头。“虽然说确实不是很亮,但勉强够了。”
&esp;&esp;如果是电影放映室播出的那样经过处理的图像的话,所有的观测结果都会有相当良好的对比性,但事实上高倍镜拍摄的图像都相当黯淡——举个例子,在40倍放大的情况下木星一个拥有两条深色环绕带的亮金色小球,而在400倍下那恐怕就仅仅是一个带着四条带子的黯淡白球罢了。千羽的辅助单元能够通过增强对比度来以些许细节精度为代价来加强图像观测的整体效果,但灰原哀可以没有办法以肉眼做到这点—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