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他还只是商人,真正的世家豪强掌握的人口只会更多。”
&esp;&esp;“两晋时期可以说是世家政治的巅峰,每一家士族都圈养着数以十万计的百姓。”
&esp;&esp;“祖逖在没有东晋朝廷支持的情况下北伐,靠的就是家族底蕴。”
&esp;&esp;“他从家族圈养的百姓里,抽调数千青壮作为班底,才有了北伐的壮举。”
&esp;&esp;“被士族圈养的百姓就是士族的奴仆,生生世世无法脱离。”
&esp;&esp;“而掌握着人口的士族,又可以反过来威胁朝廷……”
&esp;&esp;“隋文帝雄才大略,知道这种情况的弊端,就立法将士族藏匿的人口收归国有……”
&esp;&esp;“但他依然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奴籍。”
&esp;&esp;“这个问题在唐朝依然普遍存在,良籍才是归属国家管理的百姓,贱籍默认是世家的奴仆。”
&esp;&esp;“到了宋朝,这个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
&esp;&esp;“宋朝废除了良籍和贱籍制度,采用了城郭户和乡村户两种制度。”
&esp;&esp;“但不论是城郭户还是乡村户,都是直接归属朝廷管辖的‘民’,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力。”
&esp;&esp;“官宦大户人家雇佣奴仆,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蓄奴,而是签订契约的雇工。”
&esp;&esp;“契约结束,雇佣关系也就结束了,奴仆就可以恢复自由。”
&esp;&esp;“而直接掌握了所有百姓的宋朝朝廷,再一次完成了中央权力的增强。”
&esp;&esp;陈景恪略微喘了口气,才继续说道:
&esp;&esp;“先秦时期,天子和百姓携手,与贵族相争。”
&esp;&esp;“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增强,百姓获得了一定的权利。”
&esp;&esp;“两汉隋唐时期,天子和百姓携手,与世家豪强相争。”
&esp;&esp;“天子权威再次增强,百姓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esp;&esp;“到了宋朝时期,贵族、世家豪强全部消失,朝廷在名义上掌握了所有的人口。”
&esp;&esp;“天子权威达到历史新高,而百姓也终于成为法律中承认的‘民’。”
&esp;&esp;“所以,中央集权促进了人权的发展,而人权的完善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央集权。”
&esp;&esp;朱元璋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esp;&esp;说白了,天子拉拢百姓斗败了贵族、豪强,百姓向天子效忠换取了人权。
&esp;&esp;这个交换非常的合理。
&esp;&esp;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集权和人权的发展,确实是相辅相成的。
&esp;&esp;这时,朱标突然说道:“天子当代天行道。”
&esp;&esp;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esp;&esp;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esp;&esp;陈景恪曾经以另外一个角度解释过:
&esp;&esp;权贵官僚行人道,掠夺百姓财富壮大自身,最终导致国家崩溃。
&esp;&esp;朝廷应该代天行道,限制富人的财富,问富人多收税,然后用这些税去补贴百姓。
&esp;&esp;还说什么,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云云。
&esp;&esp;想到这里,朱元璋叹道:“以前咱对你‘代天行道’的理论,始终无法认同,今日才明白其中深意。”
&esp;&esp;“天子的责任是国泰民安,百姓的祈求也是国泰民安。”
&esp;&esp;“只有天子和百姓齐心,才能对抗权贵官僚实现国泰民安。”
&esp;&esp;陈景恪也有些意外,他都快把这一茬给忘了。
&esp;&esp;没想到,几年前随口忽悠老朱的话,竟然在这个时候照应上了。
&esp;&esp;完全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esp;&esp;“陛下英明,百姓的力量强大又弱小。”
&esp;&esp;“强大之处在于,一旦凝聚在一处,可改天换地。”
&esp;&esp;“弱小之处在于,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一盘散沙。”
&esp;&esp;“天子拥有大义名分,天然可以凝聚万民之力。”
&esp;&esp;“只有天子和万民齐心,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宏愿。”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