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自掘坟墓,还是断后来者的路?
&esp;&esp;只有朱雄英,胸膛挺的笔直。
&esp;&esp;看看,看看,你们都看看。
&esp;&esp;什么才叫真正的君子,这就是。
&esp;&esp;我的好兄弟。
&esp;&esp;李善长接话说道:“你说的特区,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
&esp;&esp;陈景恪说道:“且听我细细道来……”
&esp;&esp;“新制度优先在特区推行,通过长时间的运行,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的优缺点。”
&esp;&esp;“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完善的办法。”
&esp;&esp;“新区一直使用的都是新政策,总是快其它地区一步。”
&esp;&esp;“它遇到的问题,将来其它地方也大概率会遇到。”
&esp;&esp;“朝廷就可以提前做出应对,避免这个问题在全国爆发,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esp;&esp;“而且我们还要允许特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非原则性制度进行微调。”
&esp;&esp;“这种微调就是一次次尝试……”
&esp;&esp;“失败了大不了改回来,影响也只限于一地,不会引起全国动荡。”
&esp;&esp;“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尝试的次数多了,总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esp;&esp;“更何况,失败本身也是一种经验积累。”
&esp;&esp;“当经验积累的足够多,正确的道路自然就出现了。”
&esp;&esp;“朝廷再将这正确的经验归纳总结,然后在全国推广。”
&esp;&esp;“如此一来,岂不就减少了对天才的依赖。”
&esp;&esp;众人听完皆犹如醍醐灌顶。
&esp;&esp;朱雄英一拍大腿道:“好办法啊,景恪你果然从不让人失望。”
&esp;&esp;众人也都是同样的想法,虽然在特区尝试变革依然需要杰出人才。
&esp;&esp;却将对天赋的要求拉低到了正常水准。
&esp;&esp;毕竟,陈景恪这样的人,千年也才出这么一个啊。
&esp;&esp;旁听的朱樉在赞叹之余还有些疑惑:“此法说起来也并不复杂,为何以前就没人能想到呢?”
&esp;&esp;朱标看的比较透彻,说道:“因为自古以来大家都不喜欢变,历朝历代也都将‘变’视为洪水猛兽。”
&esp;&esp;“禁止都来不及,怎么会主动去探索呢。”
&esp;&esp;朱雄英语调激昂的道:“只有我大明才会主动追求变,这是我们和历朝历代最大的区别。”
&esp;&esp;陈景恪说道:“变才是永恒的,如果我们否认变,选择止步不前,早晚会被变所击倒。”
&esp;&esp;“历朝历代莫不是因此而亡。”
&esp;&esp;“大明接受了变的存在,在思想高度上,已经远远超过前朝了。”
&esp;&esp;关于‘变’的论证,也是他新思想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esp;&esp;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正式完成。
&esp;&esp;话说到这里,众人都已经被他说服。
&esp;&esp;特区制度全票通过。
&esp;&esp;不过特区自然不是说说就能成的。
&esp;&esp;从选址到制度设计,再到官吏配置,都要经过仔细论证才行。
&esp;&esp;想要它真正上线,估计是明年的事情了。
&esp;&esp;而就在陈景恪忙着弄特区的时候,他的一个老朋友也踏上了回归大明的旅途。
&esp;&esp;第334章 人才掠夺计划
&esp;&esp;叶云流一边整理着手稿,一边问道:“老师,我们要回去了吗?”
&esp;&esp;方孝孺颔首道:“辽东书编写完成,朝鲜国人心已定,再留在这里已无意义。”
&esp;&esp;“况且,唯物论体系也已成形,是时候回去与各方大儒论道了。”
&esp;&esp;说到这里,他抬头看向洛阳的方向,意味深长的道:
&esp;&esp;“也是时候回去见见老朋友了。”
&esp;&esp;叶云流手停顿了一下,他自然知道自家老师嘴里的老朋友是谁。
&esp;&esp;事实上,他和那位也是
BL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