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况且自视甚高的他也一直认为,当官不需要那么深的学问,够用就行了。
&esp;&esp;与其专研学问,不如好好研究如何治国。
&esp;&esp;至于当官,他决定走举荐这条路。
&esp;&esp;可是这条路并不比科举好走,谁没事儿会举荐他一个陌生人?
&esp;&esp;他只能挖空心思去结交权贵,只是并没有什么收获。
&esp;&esp;大明周报的创刊,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esp;&esp;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文章写的并不算特别突出,想被采纳就要出奇制胜。
&esp;&esp;想要一鸣惊人,就更不能走常规路线。
&esp;&esp;最开始他选择附和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如果能入了陈伴读的法眼,那真是踏上终南捷径了。
&esp;&esp;然而投的几篇文章都石沉大海。
&esp;&esp;一开始他还不服气,学术方面自己承认不如人,可治世方面他自认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esp;&esp;只是等他看了被采纳的那几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太自大了。
&esp;&esp;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的,都言之有物。
&esp;&esp;尤其是人家对政治的认识,更是远远超过了他。
&esp;&esp;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esp;&esp;这个现实让他备受打击。
&esp;&esp;不过他并未心灰意冷,而是决定选另一个赛道。
&esp;&esp;这次他将目标对准了唯物学。
&esp;&esp;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esp;&esp;学问博杂,对历史比较精通。
&esp;&esp;别人很难理解的唯物学,他反而很快就入门了。
&esp;&esp;对于方孝孺的才华,他发自内心的敬佩。
&esp;&esp;然后……他选择投稿批评唯物学。
&esp;&esp;很简单,虽然他对唯物学有了一点了解,但因为没有接触过全貌,也只了解了一点。
&esp;&esp;发文吹捧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esp;&esp;还不如抓住自己了解的那一点狠狠批判,说不定就能被录用了。
&esp;&esp;果不其然,他的那篇文章成功刊登在了大明周报上。
&esp;&esp;这块敲门砖确实好使,从此以后不论他去到哪里,只要说自己的文章被周报采纳过,总是能被人高看一眼。
&esp;&esp;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准备再接再厉,利用唯物学打响自己的名声。
&esp;&esp;想要批判一样东西,就必须先了解它。
&esp;&esp;为了更好的了解唯物学,他决定来洛阳,这里才能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
&esp;&esp;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前天到达。
&esp;&esp;还没等他安顿好,就先听到了朝廷要修书的传言。
&esp;&esp;他顿时就心动了。
&esp;&esp;修书?
&esp;&esp;简直太适合自己了啊。
&esp;&esp;于是他就开始打听相关信息。
&esp;&esp;只可惜,他一个外来者能打听到的消息非常有限。
&esp;&esp;况且想被选中去修书,也要有名气才行,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名声。
&esp;&esp;于是在安顿好,他就出门购买唯物学相关书籍。
&esp;&esp;走到半路听到最新一期报刊上有相关信息,他立即就买了一份观看。
&esp;&esp;细细的将报刊看完,他脸上露出欣喜之意。
&esp;&esp;传闻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征召五千人修书了。
&esp;&esp;唯一有点小出入的是,这五千人不全是大儒,还有各行各业的顶尖从业者。
&esp;&esp;对杨士奇来说,这个消息已经足够了。
&esp;&esp;接着他又翻到了陈景恪的那篇文章。
&esp;&esp;谁都知道,大明的真正掌舵人是陈景恪,想当官必须要讨好他。
&esp;&esp;研究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时下读书人必须做的事情。
&esp;&esp;杨士奇自然也在研究。
&esp;&esp;他从来都不是迂腐之人,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
&esp;&esp;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
BL耽美